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吴潜---民族英雄丶状元宰相丶水利专家丶伟大诗人

作者: 发布于:2014-10-17 13:38:27 点击量:
       
     吴潜(1196~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原籍安徽宁国,先世自宣城迁溧水。吴潜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22岁中丁丑科状元。曾经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来升为左丞相,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许国公。
     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
     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佑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清廉勤政,欲挽大厦于将倾。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
     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元年(公元1260),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暗使武人刘宗申毒害吴潜于循州;“循人闻之,咨嗟悲恸”。当年五月,吴潜遭毒而卒。
     吴潜卒于1262年,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墓呈“也”字形,在当地世称“也字墓”。德佑元年,太府卿柳岳请赠少师追葬,浙江湖州德清之北门外张家山中。
     吴潜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吴潜又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题材广泛,多激昂凄劲,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吴潜作有《满江红》多篇,著名的有《豫章滕王阁》、《送李御带珙》、《金陵乌衣园》、《送陈方伯上襄州幕府》、《齐山绣春台》等。
     吴潜还是水利专家,他在任时倡修---它山堰。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他回城的时候,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这子城边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聪明的吴潜(在任制置使)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还于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至今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相关人物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