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仙居高迁——吴氏一族集居地
日期:2014-10-15   点击:429   作者:吴氏
高迁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递数百年而不衰。古民居外型优美,立面简洁,构架坚固,尤以镶嵌在门窗棂台上精美的石、木雕刻闻名遐迩。这些石、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尤以木透雕动物花卉,木浮雕人物故事让人叹为观止。

高迁古民居是吴氏一族集居地,保存有十三座明清年间仿照太和殿建成的古宅院,是典型的江南望族居住地。吴氏一族始于五代(梁)光禄大夫银青,史上曾涌现出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东副元帅、怀远将军兼仙居县尹熟公来高迁居之。

高迁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群内村民天性开朗,心灵手巧,生活淳朴,尚留有相当多的传统习俗,如纺纱、结带、编草鞋、捣年糕,做佛事等。人与古居相得益彰,一幅与世无争的和平景象令游客羡慕不已。

高迁古民居位于仙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白塔镇高迁村。高迁村是吴氏家庭的聚集地之一。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吴姓白岩、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太和殿模式,大兴土木,建成六叶马头,四开檐楼房十三座(称宅院),除烧毁二座外,现存十一座,每一座宅院风貌特异非凡,各具风格,外形优美,立面简洁,庭院高墙,马头雄姿;宅院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石雕、砖雕、悬雕、浮雕,巧夺天工;凤凰、锦鸡、稚鹿、狮子、孔雀、麒麟及花草,雕工精细,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飘逸,或简洁,或繁复,或劲道雄奇,或细密工整,无一不恰到好处,别具匠心,集我国古代民居雕刻之大观。抗战期间,浙江省保安处,宁波高级工业学校迁址高迁数年。现古村落格局保持完好,是研究古民居一份难得材料。
[查看详情]
沧州八极拳开山祖为我左台吴氏
日期:2014-10-13   点击:457   作者:徽州老吴
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足一个¨派。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旧族吴氏祖先说起。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燹,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朱棣即位,降旨迁民,“以实空地”。明永乐元年(1403)吲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沼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i订运判,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厂J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j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地大量田产,分庄立户。其中,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牛四子,名安、泰、评、琏。泰之子(六世)=i统、i槐、j三善迁盂村,琏之孙(七世)师盂迁后『j=科。即盂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后庄科师孟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_卜一年(1712),自幼丧父,衣食无靠,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
以上资料转自中华武术: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ZHWU200303003.html

以下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d144d60100jo73.html
黄骅南王曼吴氏族谱中的左台、璜源世系

据谱载,我祖士智公为泰伯89世,先祖属左台、璜源世系,有明永乐二年从河北滦州迁来之说,曾先后于清康熙60年,光绪22年、民国24年,2003年修谱,据了解,与同为泰伯89世的山东无棣士安公、士爱公的先祖世系有一些出入,几支曾共同修过谱,是后来传抄错误,还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还需同宗进一步探究考证。以下是黄骅南王曼吴氏族谱中的左台、璜源世系列表。

根据左台吴氏谱,璜源分支为左台吴氏五大派支一的石岭派,其源流为:
石岭派【73】世 尧 迁居璜源
【61】少微→【62】巩→【63】泉→【64】瑀→【65】天瑞→【66】显超→【67】嘉→【68】椿→【69】伊→【70】焱→【71】浚→【72】文→【73】尧迁居璜源


尧 又名皓行念二文次子仕晋为判丞卒葬石岭娶璜源汪氏孀居后汉乾祐三年挈二子迁居璜源生二子曰:可思、浩。
[查看详情]
吴象先生为左台吴氏网、谱、会题名题词
日期:2014-09-19   点击:908   作者:
本网讯(小林)日前,左台吴氏宗亲总会发起人、召集人(之一)和左台吴氏网筹建人吴增魁在北京拜会了左台吴氏后裔、离休部省级干部吴象先生。 
吴象,原名吴大智,1922年1月生,安徽休宁县商山乡商山村人。先后入休宁中学、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南京安徽中学读书。1938年秋,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夏,在晋东南敌后八路军野战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后回抗大任教,1943年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后,先后任新华通讯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山西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后,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0年春,调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任室务委员,1982年起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87年改任顾问。曾受聘任七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顾问。
他是协助万里副总理在安徽推动改革的著名农村经济学家和“三农”问题资深专家之一,先后出版了《阳光道与独木桥》、《昔阳到凤阳》、《中国农村改革实录》等著述,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农村改革,为我国农村改革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吴象是从休宁商山村走出来的一位以研究农村问题而名盛一时的经济学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山西以采写《从太行山到汾河湾》、《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内容深刻、可读性强的调查报告开始起步,接着便一发而不可收。在安徽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时任省委书记万里从事农村改革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论文,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1980年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长篇论文《阳关道与独木桥》,以大量事实和数据,论证了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起了促进作用。此后,又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和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陆续推出《我国农村伟大希望之所在》、《中国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与农村商品经济》,《从昔阳到凤阳》、《中国农村改革十五年》等颇具影响的论文和专著。
1987年,吴象从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当顾问,终于盼到了回家乡考察的机会。时值山花烂漫的仲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吴象,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既熟悉而又陌生。家乡的发展变化,令他欣喜,更令他惊讶。他漫步屯溪老街、休宁西街、商山故里,想找回更多的儿时的记忆。
1994年冬,年逾古稀的吴象再次千里迢迢回归故乡,见到了数十年未曾谋面的儿时小伙伴汪定熙。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和汪定熙都是休宁中学的学生,他们同吃同睡同学习,非常友好亲密。毕业后,汪定熙留在故乡发展,吴象则远走高飞,投入革命洪流。这一刻,久别终于重逢,两位老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舍得分开。富于思辨的吴老,平日很少写诗,此时却情不自禁,染翰挥毫,题写了一首诗:“辈份称甥舅,少小同窗友。一别四十载,重逢均白首。君居白岳下,门前横江流。幸得今同游,后会需几秋。”诗后落款“定熙舅教正 吴象甲戊年冬”。
2008年8月8日,吴象怀着对休宁家乡的一片深情和对贫困山区白际的高度关注,不顾自己87岁高龄和高山公路的旅途颠簸,又兴致勃勃地来到白际调研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安徽省休宁县白际乡曾是出名的贫困乡,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有详细的表述,通过近年来各级的大力扶持,白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悄然升起原生态旅游热,把白际推向了加速发展的前沿,白际现在究竟怎么样?吴老来了!
吴老在县委领导的陪同下,实地进行调研。吴老一行边观景边交谈,对白际的良好生态大加赞赏,对“白际原生态旅游接待中心”这一新生事物大加赞许,对“白际人民公社”的创意给予高度评价。就白际的乡村旅游发展,他指出:要加大白际的对外宣传,白际有林海、绿海、竹海,是天然氧吧,特色鲜明,要把它推介出去,让外界更深地了解白际;要变资源为财富,白际到处是宝,瀑布、古树、红豆杉、原始森林等都是宝贝,要看怎样去挖掘开发,把资源变为山窝里的银行;要发扬光大状元精神,休宁是状元县,要时刻牢记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状元精神,要培养和树立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山区的状元,要培养农民状元,更要引进外地状元,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吴老一行还对白际中心小学、白际卫生院、白际农村合作银行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考察,吴老感慨万千,对白际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今天走了一条最好的路,看了最好看的景,喝了最好喝的水,吃了最好吃的饭,呼吸了最清新的空气。他认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虽说自然转移,但要人去努力,白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干部要带领百姓保护好、发展好白际的资源,通过你们的辛勤付出,把白际这个最苦的地方,发展成为最富的地方,使白际比外面更好。

九十三岁的吴象先生,对左台吴氏后裔拟建立宗亲会、宗亲网及编修宗谱表示支持。他高兴地谈到多年前曾与善槐宗亲在深圳畅谈左台吴氏历史和老谱,他还用有些颤抖的手认真题写了三个名称并题词“弘扬祖德 敦亲睦族”。
吴象先生还赠送了《吴象打油诗抄》一书给吴增魁以示纪念。先生之次子、原《农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吴晓东会见时在座。
 




[查看详情]
共5 页 页次:4/5 页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转到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