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吴馨---创办中国第所一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
日期:2014-10-20   点击:807

       字畹九,号怀疚(怀久)。祖籍安徽歙县,清初因避兵变迁来上海。弱冠入邑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开办,即弃科举而学师范,潜心研习教育理论。毕业后立志振兴女学,光绪二十八年扩充小南门花园弄家塾,创办务本女塾,任经理。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他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权”,故“取塾名为务本”。吴馨厘订章程,着重灌输爱国自立思想,培养学生从事家政之能力。年内学生即由7人增至40余人,逾年学生激增数倍,甚至有自外省慕名来学者。女塾初设寻常、高等两科,后又增设吸收14岁以上女生的特科。后改特科为师范科,分设甲乙两级,并设中学。尔后又在乔家浜创设幼稚园,作为师范科实习之用,这是国人在上海所办的第二所幼儿园。光绪三十二年吴馨筹划银元8万余元,购得黄家阙旧营地11亩,兴建校舍,包括教室、办公室、宿舍等俱备。该校民国17年归市立,改名为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校,以后几经迁改,今为上海市第二中学。
    宣统二年(1910年)吴馨被选为上海县视学兼办学所总董。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县民政长,后改称知事。期间,对县建设擘划多所建树。他还带头捐巨资在西门外大吉路、方斜路、大林路交接处创建公共体育场(今沪南体育场)。这是上海最早由国人自办的公共体育场。
   
   
[查看详情]
吴元溟---曾救民于疫灾的明代大名医
日期:2014-10-20   点击:776
               吴元溟
       按《杭州府志》:吴元溟,字澄甫,自歙徙钱塘,先世精于医。万历间,浙大疫,从父道川治疗,日活数十百人。晚年述父意著书,曰《痘科切要》、《儿科方要》。事继母以孝闻。女弟少寡,无所依,迎养于家,终身无间言。故人程生负课千金,久系,元溟代偿之。崇祯庚辰,岁大饥,元溟出橐金于江右,籴米五百斛,悉散与亲故。年八十二而卒。子孙至八十余人。


    吴元溟,明代太医吴志中长子,授北京光禄大寺署丞,明代著名中医,著有《痘科切要》、《儿科方要》。明万历年间,浙江大疫,吴元溟曾用偏方求疫民于灾难之中。
   至今仍坐落于杭州著名的历史街区河坊街上丶创于清顺治六年丶钱塘方清怡先生所创“方回春堂”就是
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


左台谱中有吴元溟一族的记载
第九十世
志中 字正夫号道川明通次子业岐黄于钱塘遂迁居焉授太医院吏目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殁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妻汪氏生一子:元溟;继钱塘扬氏生一子:元清
志斌 号文川明通三子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精于岐黄流寓东莞县娶陈氏改姓程名道源卒广东生一子:元维 仍居广东
志和 号若川明通四子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殁于万万十六年娶崇德徐氏生于嘉靖庚申殁于万历丁已守节三十余年钱塘邹邑侯给匾旌之生四子:元震、元斗、元宸、元奎。
 
笫九十一世
元溟 字澄甫号小川志中长子授北京光禄大寺署丞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娶钱塘姚氏纳王氏生五子:如桐、如梓、如樑、如楷、如相。皆姚出是为钱塘支祖
元清 字静甫志中次子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娶小溪项氏生一子:如霖。

[查看详情]
吴巩的诗和唐谱序
日期:2014-10-20   点击:275
关于吴巩祖公,族谱记载如下:
 
巩   字叔固、一字定国,少微次子,亦以文行知名,唐开元间第进士,历官紫微省中书舍人(按唐职官志与今翰林学士对品)时人乃更石叶山为凤凰山,莲塘池为凤凰池,吴里改为凤湖街,公葬一都四保杨塘金钗坞(又名择木坞)妻郑氏与公同墓,继刘氏葬品塘。生三子:宥、密、泉。
 
吴巩祖公给我们留下的谱序和诗一首
谱何为而作也,吾家君虑经岁月残缺失次而作也,盖古圣人制礼,首重乎宗法,宗法之重又莫大乎谱书,谱书之作宗族,以之而合昭穆,以之而明亲疏厚薄之别,以之而著是故家,有谱测宗法立,宗法立则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祖,而礼制定矣,情义维矣,今人不知此义,高曾祖考之外,则不识一人之来何自也,虽宗族不知也,昭穆不知也,亲疏厚薄之别不知也,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不佞述家君余意,聊叙一言于谱首,若后吾谱书之作与不作,乃见子孙之贤与不贤也,有志者尚相勉诸。
 
白云溪           吴巩

 
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
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
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
回看玉樽夕,归路赏前忘。

徽州历史上有两处白云溪,现在都是旅游景点,唐代吴巩祖公诗中的白云溪是那一处有待我们考证。
其一是黄山西部白云溪:
 白云溪位于黄山西部,源于西海排云亭下的深谷之中,汇西海群峰和石柱、鳌鱼、云际、九龙诸峰之水而成,全长约13公里。至钓桥庵后与云门溪水合二而一,向西流去。水量充沛,常年不竭。溪中深潭成串,令人目不暇接。最大的双龙潭,面积有40O平方米,水深5米以上。狭长而深的沙鱼潭,阔不足一米,长却有20余米,深不见底。沿途有瀑布10多处,各具形态,相互争奇。两岸奇峰罗列,怪石斗险。山水相间,互映生辉,处处入画。另有云际峰下白云溪,东流汇人桃花溪。白云溪漂流是回归大自然生态旅游,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激情与浪漫相结合的快乐之旅。

其二是淳安白云溪:
白云溪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千岛湖的母亲河宋村白云溪境内,距国际花园城千岛湖城约26公里。是浙西最具特色的峡谷漂流。谷内树木郁郁葱葱,怪石嶙峋。唐吴巩《白云溪》诗云“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布引溪长。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贪看玉尊月,归路赏前忘”其景其境确有两岸青山画不如,人在其中忘归途之感。

下图是黃山
白云溪

[查看详情]
吴潜---民族英雄丶状元宰相丶水利专家丶伟大诗人
日期:2014-10-17   点击:661
       
     吴潜(1196~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原籍安徽宁国,先世自宣城迁溧水。吴潜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22岁中丁丑科状元。曾经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来升为左丞相,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许国公。
     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
     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佑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清廉勤政,欲挽大厦于将倾。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
     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元年(公元1260),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暗使武人刘宗申毒害吴潜于循州;“循人闻之,咨嗟悲恸”。当年五月,吴潜遭毒而卒。
     吴潜卒于1262年,墓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墓呈“也”字形,在当地世称“也字墓”。德佑元年,太府卿柳岳请赠少师追葬,浙江湖州德清之北门外张家山中。
     吴潜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吴潜又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题材广泛,多激昂凄劲,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吴潜作有《满江红》多篇,著名的有《豫章滕王阁》、《送李御带珙》、《金陵乌衣园》、《送陈方伯上襄州幕府》、《齐山绣春台》等。
     吴潜还是水利专家,他在任时倡修---它山堰。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他回城的时候,制置使忽然灵机一动: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在这子城边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聪明的吴潜(在任制置使)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宁波的水闸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首席官员一看警戒线,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还于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至今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查看详情]
共10 页 页次:7/10 页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尾页 转到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