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竺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左台五派 > 金竺派

增魁寻亲

作者:吴金娉 发布于:2014-12-11 21:34:35 点击量:
 

金竺北京-增魁(1364896998)

  寻徽州婺源县(安徽休宁县)环溪吴氏泰九公后裔宗亲。湖南湘乡市新桥吴氏始祖惟帧(嘉训)公,于清初迁湘乡县望冲(有一子叫尚梓、一兄叫嘉谟留在原籍),属左台吴氏金竺派,其上22世吴透为休宁(海宁)县令迁金竺、15世允升公迁婺北环溪(即沂源、花桥,原属婺源县,今安徽省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7世泰九公、2世良贞公(迁婺邑)。班派为“文天嘉尚士 芝开联代传 英贤增禄位 声闻裕才能”。我们正修谱,希望找到尚梓、嘉谟家
  我湘乡新桥吴氏始祖嘉训公字惟帧,一号楚南,其兄嘉谟、其叔天伟(献儒)与天贻(仕饴)及其长子尚梓皆居休宁(也可能是婺源)。嘉训偕弟汤于于清顺治年间由徽州迁湘,卜居于湘乡县宣丰二十都望冲(后裔移居新桥一带,汤于后裔则卜居于斗盐)。初称望冲吴氏,族谱已六修。1929年建宗祠于新桥,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写祠名。嘉训迁湘后生二子即尚志(蒂宾)、尚纹(宗周),后裔现多居今湘乡市月山镇一带。
相关金竺派
  • 增魁寻亲
     ""

    金竺北京-增魁(1364896998)

      寻徽州婺源县(安徽休宁县)环溪吴氏泰九公后裔宗亲。湖南湘乡市新桥吴氏始祖惟帧(嘉训)公,于清初迁湘乡县望冲(有一子叫尚梓、一兄叫嘉谟留在原籍),属左台吴氏金竺派,其上22世吴透为休宁(海宁)县令迁金竺、15世允升公迁婺北环溪(即沂源、花桥,原属婺源县,今安徽省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7世泰九公、2世良贞公(迁婺邑)。班派为“文天嘉尚士 芝开联代传 英贤增禄位 声闻裕才能”。我们正修谱,希望找到尚梓、嘉谟家
      我湘乡新桥吴氏始祖嘉训公字惟帧,一号楚南,其兄嘉谟、其叔天伟(献儒)与天贻(仕饴)及其长子尚梓皆居休宁(也可能是婺源)。嘉训偕弟汤于于清顺治年间由徽州迁湘,卜居于湘乡县宣丰二十都望冲(后裔移居新桥一带,汤于后裔则卜居于斗盐)。初称望冲吴氏,族谱已六修。1929年建宗祠于新桥,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写祠名。嘉训迁湘后生二子即尚志(蒂宾)、尚纹(宗周),后裔现多居今湘乡市月山镇一带。
  • 左台吴氏金竺派浯溪支系居住地---休宁县大连村
    休宁大连村,位于徽州新安江源头,与江西婺源相临,山环水绕,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宋初少微公十三世孙丶金竺派始祖吴琇公六世孙吴十三从休宁商山迁休宁大连村后,至明代就衍派四邑,迁婺源丶迁江北桐城丶迁江西浮梁。
    以下是根据安庆福和宗亲提供资料整理的九十一世前的十三公后裔迁徒世糸。
     
    金竺派【71】   琇 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
    【61】少微→【62】巩→【63】泉→【64】王全)→【65】叔溱→【66】矩→
    67→【68道超→【69→【70天推→【71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
       天推子唐天复中为海宁令见金竺山川秀丽遂卜居焉娶庐氏同葬虔头原生五子:依详、依拱、依迁、依舒、依荦
     
    金竺派【72】世 依牵迁上山即今之商山
    61】少微→【62】巩→【63】泉→【64(王全)→【65】叔溱→【66】矩→
    67→【68道超→【69→【70天推→【71
    72依牵迁上山即今之商山
     
    金竺派【76】世 迁休宁大连村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 迁休宁大连村
     
    金竺派【89】 满(迁项村)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85】存保→
    86】永厚→【87】振寓→【88】景旻→【89满(迁项村)
     
    金竺派【87】 振昭 (迁三十九都)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85】存壮→
    86】永隆→【87振昭 (迁三十九都)
     
    金竺派【87】振四(迁四十二都南坑)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85】存保→
    86】永豹→【87振四(迁四十二都南坑)
     
    金竺派【89】 大喜迁清华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85】存壮→
    86】永茂→【87】景牙→【88】亨→【89大喜迁清华
     
    金竺派【90】 大磬(迁浮梁)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85】存壮→
    86】永茂→【87】振宁→【88】景牙→【89】亨→【90大磬(迁浮梁)
     
    金竺派【87】 振昭(迁三十九都)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
    85】存壮→【86】永隆→【87振昭(迁三十九都)
     
    金竺派【87】 振昂(迁汪二坑)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80】五功→
    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84】胜振→
    85】存壮→【86】永隆→【87振昂(迁汪二坑)
     
     
    金竺派【91】 思盛(迁四十六都凤山)
    71→【72依荦73】子→【74】再亮→【75】査留→
    76】十三→【77】陆→【78】细七→【79】云珪→【79】云珪→
    80】五功→【81】招一【82】瑞(字祥一)→【83】晓翁→
    84】胜振→【85】存壮→【86】永茂→【87】振华→【88】景汪→
    89】柏→【90】大钺-→【91思盛(迁四十六都凤山)

    ""
    ""
  • 良法虽垂 颓风难挽——清代徽州环溪吴氏家族禁山碑约探讨
  • 想不到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竟是枞阳人
       听说吴承恩是枞阳人,与我竟是“乡党”,先是一阵高兴,想想猪八戒还真说了不少枞阳土话,但瞬间我又明白了,肯定是网虫们“恶搞”,当不得真的。
      今年的3月14日,央视重播我的黄梅戏《六尺巷》,也就是第三天,考证出“吴承恩是枞阳人”的文史专家陈松郭先生带着他的几篇论文来到我家里。陈先生与我是少时同窗,一辈钟情文史,也写得一笔好字,为人厚道谦和,对于他的考证成果我是绝对相信的。陈先生带来的几篇文章我把他贴在我的博客上,以就教于识者……
    吴承恩的祖先与家庭(一)
     
                                            陈  松  郭
    题记:因“吴承恩是安徽人吗?”一文,引起社会关注,本人也该作出积极回应,为系统地认识吴承恩,以及我所占有的资料,拟作几个专题,作以探求。
    吴承恩祖先的迁徙过程
    根据《百家姓》记载:吴氏起源于秦代,宗庙堂号为延陵郡(今江苏省的吴进县)。《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太王的儿子秦伯封于吴国,春秋时期,楚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之后,秦伯的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根据《桐城高甸吴氏宗谱》记载:吴承恩的祖先原居住在阊门,在三国时代,阊门归属顺天府(南京)管辖的吴县,吴氏家族就在城西北门一带居住。高甸吴氏祖先首次迁徙是在唐昭宗光化年间,吴氏的第71代孙吴王秀出任安徽歙县的县令,吴王秀为官清正廉洁(古代为官,最忌“贪”字,一旦被朝廷查处,恐怕就难以入宗谱,投敌变节者亦然,桐城枞阳人阮大铖(戏剧家)就是一例),以德为政,为民造福,深受歙县百姓的爱戴,快要离任之时,县内的百姓纷纷跪在吴王秀的官邸,竭力挽留,吴王秀难违民意,也不忍离去,卸任后就在歙县的金竺定居下来,世称金竺吴氏。此后吴王秀又生了5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吴金祥也步入宦途,到了四川,古代的交通并非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而是以步代车,山高水长,回家多则半年,少则月馀是常有的事,吴金祥也许是觉得路途太遥远,便率先迁居四川的阆州,此地古代属平川县,因而吴氏在四川又有一支人马。
      歙县的吴氏家族逐渐繁茂,人丁兴旺,但此地是经济落后的穷山恶水之乡,吴氏的后代也和其他的徽商一样,为了生计,也开始走南闯北“无货不居,无处不至”,有的在江浙一带发迹后,便定居下来,有的靠苦读诗书,步入仕途。吴氏第84代孙吴璋也在江西婺源做了官,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叫吴伟,次子叫吴海,被称之为吴氏第85代孙。
      元末明初,红巾军揭竿而起,驱逐鞑虏是全国汉人的目标,一时四方豪杰争雄称霸,攻城掠地,社会已严重的动乱不安,吴璋的长子吴伟为避战乱,又从江西的婺源的黄花岭花桥,一路逃荒到安徽的桐城县南乡高甸境内(西汉枞阳为郡,后为桐安县,唐至民国,枞阳、桐城并为一县,建国后又分治),而吴伟的弟弟吴海的两个儿子也迁居到积宁。明代的高甸一带,原始生态极为奇特优美,三面环水,东有莲城湖、枞阳河连着枞阳古镇(水路相约10余里),湖水尽头有龙王尖和延绵起伏的大小山岗作为高甸的外围屏障;西南边是天然湿地菜子湖,三水相连,阻隔了高甸的外部世界;西北边有丘陵低岗和大水河汊,拥簇着高甸;唯有东北边的丘岗山林,有一条西风古道,七弯八拐地进入高甸地界。高甸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既是避乱的世外桃源,又是民生繁衍之地。明正德六年(1511年),高甸雨坛岗齐姓家族里,率先涌现出桐城县第一个由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名字叫齐之鸾。吴伟迁徙到高甸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乳二子),取名为“七品、八品”,从此吴伟便成了高甸吴氏的始祖,他的两个儿子就成为高甸吴氏的第二世祖。因在高甸开疆辟壤和置制的主要产业属七品功劳最大,其后吴氏的后代们因家庭纠风和其他原因,又分立保庆吴、荣华吴两股,按家谱排序,吴承恩是高甸荣华股第九代孙,继吴承恩之后,高甸吴氏家族人才辈出,代有闻人,较著名的有炸清廷五大臣的民主斗士吴樾,教育家吴汝纶等。民国二十五年,吴氏重修宗谱时,两股又合为一股,统称桐城高甸吴氏。
      吴承恩的家庭及亲属
    从高甸吴氏宗谱看,在民国二十五年重修了一次宗谱,除吴承恩的“行状”,即“传”以外,使人迷惑的是吴的亲属包括祖父都是增补的,难道当时修谱者已注意到吴承恩这个人?
    吴承恩的祖父叫吴松逸,名云鹤,字声远。是高甸吴氏的第七世孙,“小传”中说他的小儿子叫吴选,字栗城,少慕高尚,是以吴松逸的名位和声望而取得学籍的,是桐城县的诸生,因淡于进取,并没有步入仕途,但家境富足。生有一子,名叫吴承家,吴承恩步入仕途之后,吴家的家政都由他管理,中年以钱捐了一个例贡,做了山左(山东省)鲁王府奉事秩,万历十七年解绶回家。生于嘉靖辛丑年正月二十九日(1541年),死于天启乙丑年十月十二日,享年85岁。吴松逸(可能是家庭握有财权的长者)常常想把部分资金分给贫困的亲族,又怕儿子们不乐意,就暗暗试探往辈们,经过试探,儿孙辈没有一个人反对老人这样做的,于是有一日,把大约百金的资财馈送给贫困的亲族。
    吴承恩的父亲叫吴国,字应宾,别号竹亭,是吴松逸的长子,非常地好学而补为县里的廪膳生(在明代,每个县大约只有10余个这样的生员,享受朝廷每月供给的四两俸银)。吴国非常宠爱自己的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后来嫁给了桐城的方氏家族的子弟。当时方氏家庭是桐城县的名门旺族,而吴国常常担忧女婿贫困,馈送不断,接待女婿也非常的殷勤,曾赠送百金家产供养女婿。后来这个女儿就是“桂林方氏理学大师方学渐的母亲。吴方世代交好也由此而始。方学渐(今枞阳人),吴承恩的外甥,是桐城设馆讲学的第一人,常出游江浙,讲学四方,著有《东游》、《北游》、《南游》、《会方》、《心学》、《性善绎》、《桐川语》等数十部著作,方学渐的3个儿子都是明代的官员,其曾孙方以智是世界知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由此可以看出吴承恩的侄辈、侄孙辈当时的生活景象,也可看出吴承恩后来以贡生选为河阴令的社会基础,以及他以文学立身的有利条件。
  • 相关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