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左台吴氏宗亲总会新春贺词
日期:2016-02-10   点击:494   作者:吴增魁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左台吴氏宗亲总会

新 春 贺 词

 


左台吴氏宗亲团体、少微文化研究团体的诸位宗贤:

 

值此丙申猴年春节之际,我和善愧、立明、清健等,谨代表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左台吴氏宗亲总会,向左台宗亲、少微文化学者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201412月左台吴氏在祖地首次聚会并成立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后,201512月我们又和湖北宗亲会一起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左台的活动。为了祖厝永存,为了续谱复祠,为了弘扬祖德,为给子孙后代留住乡愁,近年来各地许多宗亲也不辞劳苦,取得累累硕果。朝着复建始祖少微公陵园、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的目标,230多万海内外左台后裔将不懈努力!

左台吴氏,作为华夏吴氏望族,是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徽州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族群;涵集厚重人文资源、与吴氏始祖泰伯公至德精神一脉相承的少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道德能量!以崇文、孝友、廉洁、进取为内核的少微文化,传承千载,光昭日月,万世景仰!吾左台显族,不遗余力,光大宗谊,弘扬至德,将少微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昌达复兴可期,进而为促进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现代重构,为中华民族与文明的伟大复兴、再度辉煌,为襄助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融入世界,添砖加瓦,造福邦家,将作出应有的显著的贡献!

丙申年冬,第三届左台吴氏恳亲暨少微文化研究大会又将在江西东阳举行,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备好论文和可交流信息。

衷心祝愿宗亲们家庭幸福、吉祥如意,祝各支系谊笃千秋、荣昌万代!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台吴氏宗亲总会常务召集人

                                     吴 增 魁

                             2016年2月8日于北京 

 

 

[查看详情]
左台吴氏在湖北
日期:2016-01-12   点击:436   作者:徽州老吴
 左台吴氏

左台吴氏也称新安吴氏和徽州吴氏,新安郡即过去的徽州府,今天的黃山市为主加上江西的婺源丶浙江的淳安及绩溪县。

左台吴氏以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为始祖。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在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讲学,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吴义方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举家由豫章迁居于歙县,当时吴义方的父亲吴良曾在歙县担任县令。少微公兄弟三人,兄太微、弟宝微。

少微祖公是徽州第一位进士,也是一位诗人,他开始担任晋阳尉(今山西太原市长),后台任左台监察御史即今天的监察部长。少微祖公告老返乡后移居到休宁石舌山(今凤凰山)享年87岁,去世后卒葬在休宁城边上的凤凰山吴家山,墓址至今还在。在徽州所有的吴氏宗祠,主牌位上供奉的是少微祖公,并掛统一的左台公容象。

左台吴氏在新安发脉,经历了唐丶五代丶宋丶元丶明丶清至现代,子孙繁衍,分成五大派:丰溪派丶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据统计,左台吴氏后人有200多万之多,居住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目前歙县人口五十万中姓吴有九万多。

左台吴氏在湖北

左台吴氏迁到各地后形成许许多多支派,形成了众多的当地望族,其中湖北就有多支,比如我们“万七公”后裔红安吴氏有十多万,而且名人辈出,明清有进士22人,民国后将军级的23人。

考田吴氏,是少微公之长子仲远公(又名隆术),早在唐代就由新安迁来湖北黃梅。至今繁衍了50余世,现有三万五千余人,形成了考田吴氏五大派的庞大家族。

在我所整理的几部左台老谱记载中明清有上百支左台吴氏后人在湖北经商丶做官或戎边,后人定居湖北,其实远远不止。

鼎盛时期徽州商户数占据汉口半壁江山,鼎鼎大名的汉正街有一半是徽州人,汉口的新安街、新安巷、新安小学、新安派出所、新安市场丶新安码头就是这么来的。

 明清两代的淮盐行盐口岸,大半在湖广,汉口则因其发达的水陆运输系统而成为淮盐行销的转运中枢。明朝中叶,实行开中折色制度,为徽帮打开了进军两淮盐业的方便之门,汉口作为两湖淮盐分销的集散地,自然成为徽帮盐商竞趋逐利之地。徽商最早进入汉口,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其实在宋元时期,就有徽州商人在汉阳、武昌两府经商)。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第一批徽州盐商从江苏仪征、扬州出发,经湖北武穴到达汉口的龙王庙上岸布点,开拓市场。从长江西进至汉水晴川桥附近,开辟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船只停泊,绵延三十里;新安码头向北一线,有新安街,沿街建有徽商会馆、书院、学堂,以及高大雄伟的魁星楼(中华大酒楼),为汉口巨观。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商买断汉口的腰 
      
康熙、乾隆年间,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汉口一直是徽帮商人眼中的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他们在汉口开辟了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
      
 汉口最繁华的闹市也是在徽商购置的地皮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被称作新安市场。徽帮在汉口的崛起不仅有赖于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更取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官商勾连等政治因素。
      
徽帮经营以盐、典当、茶、木为四大主业,而在汉口市场上的成功则首先源于淮盐经销,他们因此而成为早期汉口商场上叱咤风云的重要商帮。
  
 载满淮盐的船只,自江苏仪征出发,从长江水路一直向西进入湖广地区,运抵汉口,绵亘数十里,首尾联络,势若蛇蟠。至咸丰元年(1851),运销淮盐达4亿斤,各地盐商纷纷集居汉口,形成十里通津驻盐艘的盛况。
    
这段时期,也是淮盐的鼎盛时期。淮盐从汉口运销湖北省九府一州,湖南的运销亦由盐商从汉口领运。盐商们利用淮盐产销地区差价,牟取厚利。盐商因此获得暴利,汉口也随之产生了一批极为富有的徽帮盐商,成为商业资本最为雄厚,生活最为奢华的商帮群体。
   
在这些盐商中以西溪南吴氏即丰溪派为主力军,据西溪南吴氏宗谱记载仅一个村在湖北经商有五十余支,他们的子弟中近四十多名寄籍瑚北考取功名,其中进士二名,举人丶庠生三十余名,其实沒有记载的更多。西溪南吴氏在杨州丶仪征丶盐城一带有上千户盐商,他们利用江淮

  兴盛时期的汉口,徽商从业人数达8万之众(含流动商贩),店、铺、馆、所、庄、厂(场)等8000多家(个),汉正街的商人一半是徽商,黄陂城内的人一半是安徽人。徽商在汉口,主要以经营食盐、粮食、布匹、茶叶、药材、竹木、文房四宝等为主干,丝织、杂货、典当、酒楼、银庄、珠宝、行商坐贾兼而有之。
      
汉口徽商会馆、书院,也成为历代徽派名人雅士驻足、会友、讲学、献艺的场所。乾隆嘉庆年间,徽班几次进京,汉口徽商踊跃捐资助行;京剧鼻祖程长庚到汉演出,徽商万人拥戴,旬月不息。

汉正街今天还有个淮盐巷,清朝时期这条巷子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食盐市场,而食盐生意是当时中国最赚钱的生意之一,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这条经济命脉的就是徽商,其中丰溪派吴氏有好几家。当时清朝在汉口淮盐巷设立了监销淮盐总局,这栋建筑如今依然伫立在淮盐巷附2号。

武汉十大最古老建筑 汉正街新安书排第一

5014年武汉市文物局作为决实,新安书院周边违建拆除 保护江城唯一300岁建筑。

如今武汉有毛主席吃过武昌鱼的大中华酒楼丶 “武汉健民”(即叶开泰)“胡庆余堂”“汪玉霞”(武汉笫一食品品牌)等老字号都是我们徽商州人创办,可见当年徽商的辉煌。


旅居汉阳吴正治大学士官至一品

在迁居湖北的左台吴氏后人中,最为出名的是清初的吴正治,祖居是休宁临溪,(红安吴氏也是从临溪迁出的),吴正治祖上在汉阳经商,所以他寄籍汉阳考取功名。吴正治从小聪敏颖异,9岁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应童子试连获郡邑第一名。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康熙二十年(1681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

吴正治历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丶江西南昌道丶陕西按察使丶工部侍郎丶刑部侍郎等职务。是他上疏朝廷,力除“一人犯法逃亡,十家连坐”的恶法使许多无辜百姓得以大赦;也是他废除清初鳌拜当政时的“圈地”苛政。

大清国史《清史稿》为其立传,并赞誉他“所至以清廉执法著称”。

吴正治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当朝宰相后奉命领衔修纂《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三朝圣训》、《大清会典》、《平定三逆方略》及《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吴正治因完成上述五部清史的修纂而建功,受到康熙帝又一次嘉奖,并被加封为太子太傅。由此后人都称吴正治为“修史宰相”。康熙二十六年,吴正治告老还乡,去世在汉阳,由于他淸廉,丧亊还是由武汉的新安会馆办的。

吴正治著有“客商规略”等行商格要外,还以绘图等形式详明地介绍了《休宁由饶州至汉阳》等多条水、陆路程及沿途名胜古迹的状况。

 

徽商吴盘甫开办沙市第一家电灯公司
  沙市近现代史的要数沙市电气公司的开办,开办者就是徽商吴盘甫(祖籍安徽省休宁县,旅沙经商后定居)。这可是沙市第一的商业用电,开办于1932年。36千瓦发电机,除了供少数人家用电外,还输送给纱厂等工厂照明用电,此举推动了沙市工业发展。
  沙市电气公司原址在毛家坊,现中医医院门诊部。开办者吴盘甫,年轻时受“公车上书”及“洋务运动”新思潮影响,以实业救国为理念,把商业资本转为工业投资,曾入股川商正明面粉厂,后抽走入股的流动资金购置发电设备,创办沙市电气公司,任董事长。
  吴盘甫的外孙吴守贤,193411月出生于沙市,后来成为天文学家,中国现代高精度授时“北京时间”的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数年前,吴守贤曾给记者亲笔回信。
  吴盘甫的亲戚吴继贤任沙市电气公司总经理,后任中纺沙市公司经理,兼任沙市市政管委会执委。
  玉庆泰在青石街中山路今好公道酒楼旧址,由徽商蒋怡甫于民国14年开办沙市第一家名贵茶叶店。沙市码头一度为中游巨大的茶叶转口市场,1919年销售有7000担。
  在徽墨中,沙市鲍乾元笔墨店最为著名。上世纪初,沙市榨坊也多由徽商创办,他们改压榨为撞榨,出油率大大提高,深受荆沙人民喜爱。今教育幼儿园旧址就是胡植诚经营的立丰号榨坊。
  在沙市经营绸缎的徽商号有积泰昌、积义昌,资金雄厚。还有同吉号独家经营苏杭产品。
  徽商在沙市还贩卖木材,从事典当业、米粮业、饮食业、长途贩运业。
  徽商活跃于沙市,且都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有了文化易于接受新事物,有了知识则善于从各个方面去熟悉商务。这是徽商不同于一般商人的地方。
  徽商慷既好施,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能与侨寓地居民建立和睦邻里关系。他们崇文,每到一地都重视建书院,办学堂。徽商还善于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地方商人集团。晩清时创办新安书院,遗址后改为崇文小学、沙市艺术中学。新安书院是徽商驻沙市的会馆和商会办学场所。1872年春丶秋湖广总督李鸿章亲两次为新安书院题扁“吾道中天” 斯文在兹悬挂于沙市新安书院时。古匾,现被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

 

襄阳徽州会馆位于襄阳皮坊街,在山陕会馆北面中间隔一小巷,徽州会馆又名新安书院。此巷子,又名新安巷。 此会馆约辛亥革命初期毁,其遗址为襄樊市二中校址。

歙县会馆,襄阳中山前街东段,湮灭年代不详

[查看详情]
《少微文化研究文集》序
日期:2016-01-12   点击:234   作者:吴福军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流之一,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1984年第7号文件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国外不同族群之间矛盾愈演愈烈。当此国家发展稳定需要文化引领之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加强中国谱牒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亟需文化精英充分挖掘家族文化的内涵与精华,为族群的健康发展、民族凝聚力增强提供强大的理论与智力支持。

    近两年来,少微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在上级有关文化社团的领导与支持下,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和国家有关部局讲话精神,本着“承神州源流、研谱牒文化、展中华文明、启后冑未来”的宗旨,坚持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高度,依托始祖文化,宏观布局今后中华文明与谱牒文化研究重点;坚持从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依托支脉故里,重点提升今后家族谱牒研究规格;坚持从增强海内外宗亲凝聚力的高度,依托族谱方志,着力以始祖文化与根亲文化丰富谱牒文化内涵;坚持从祖国和平统一的高度,依托旅长宗贤,着力传承吴氏祖德文化和谱牒根亲文化,为使吴氏始祖文化焕发正能量,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新元素,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指数、民族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这本《少微文化研究文集》,共收集理论研究图文六十余篇,内容涉及左台先祖吴少微公尚文重义、为官清廉及后裔支脉源流考辩;祠谱文物史料分析;历代名人传、考;吴少微公“崇文、廉洁、孝友、进取”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等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少微公及左台先贤在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建树展开研究探讨,多方位地向世人展示左台吴氏一脉的历史内涵,对增进家族和睦、民族团结、文化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这些研究成果是吴氏宗贤们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辛勤耕耘的结果,体现了他们对谱牒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始祖文化和根亲文化不懈追求的精神。

    应该看到,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人们对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乃至家族文化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发展深入的期待相比,我们吴氏家族的谱牒文化、始祖文化、根新文化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拓展深化,研究成果从整体上看是初步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印这本文集是我们吴氏家族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迈出的可喜一步,这对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谱牒文化研究水平将是有力的推动。 我们相信并期待今后更多优秀的少微文化研究理论成果问世,以繁荣华夏吴氏谱牒理论,提高敬宗睦族、传承文化的水平,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步伐,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泰伯一百零六世、少微四十三世、汝阳二十二世石岭派系 裔孙 吴福军 敬撰 二零一五年冬月 谷旦

[查看详情]
左台吴氏交流与少微文化研究活动的回顾与思考
日期:2016-01-09   点击:307   作者:吴增魁
 冬至阳生春又来

——左台吴氏交流与少微文化研究活动的回顾与思考


吴 增 魁

 

    没有亲人,何言有家?没有家,何有家国?没有家族,何有民族,又何言爱我民族?不敬祖爱宗,何扬祖德,何言家教门风,更何言热爱祖国?

乙未冬至,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左台(红安)恳亲大会的召开、《少微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为此留下了一个优美的注脚。

    唐初吴少微乃左台监察御史、新古文运动“北京三杰”之首、“徽州科举第一人”,其诗文人争慕之,天下传颂,《全唐文》、《全唐诗》皆收录其作,“唐宋八大家”亦师之,此外也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政治家。少微公居新安休宁凤凰山,其开启的左台吴氏一派,海内外裔孙已达近三百万之众,枝繁叶茂,代有名贤显达,成为华夏吴氏一大望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即出此脉;古时更有宋代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和大儒吴用清、吴柔胜、吴潜、吴昶;明代开国将领吴良、吴祯等。其支海丰吴氏明清两朝,科甲连第、高官簪缨,出了一品官六人、二品官九人、三至七品官四十六人,计有两尚书、八巡抚、九侍郎、三十二大夫,有“进士之家”、“尚书门第”之称,还出了沧州八极拳派开山祖。在祖地安徽,著名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均为其裔。110年前的甲午海战,日本海军不顾国际公法,悍然在丰岛海面袭击运送淮军士兵的英籍商轮,在挑起战争的罪恶炮声中,船上的1100多名淮军士兵,誓死不降,商轮被鱼雷击沉,日军已在海面上野蛮地对落水官兵扫射,除200多人浮水获救外,共有871名壮烈牺牲;这艘船上,以“仁字营”为主体的淮军官兵,绝大多数即为来自合肥东乡六家畈、长临河一带的左台系吴姓子弟。1928年1月,麻黄起义之后成立的红七军,军长吴光浩也是左台后裔。

    左台吴氏,作为华夏吴氏望族,是肩负着徽州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族群;涵集厚重人文资源、与吴氏始祖泰伯公至德精神一脉相承的少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道德能量!

    回首四年前的2011年,我利用应邀赴合肥参加安徽宗亲会筹备会议的机会,开始联络左台吴氏后裔,发动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2012年,又专赴黄山市在休宁、歙县、徽州区、屯溪区等地寻根访祖十三天,向左台宗亲呼吁建立相关团体。2013年5月,邀请来自国内各地的部分左台吴氏宗亲代表,聚集在祖地安徽省会合肥市的省人大会议中心,共商联谊、研讨、发展之计,对续谱、修墓、建祠等进行了座谈,并成立了宗亲总会筹委会,聘请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吴象和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吴伍兵院长、吴瑞贤常务副院长等为顾问,推选我和吴善槐等任召集人,与会代表吴晓乐、吴礼忠、吴荫祖、吴仁清等为委员。会议倡议,左台吴氏各支系负责人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传承至德文化,逐步建成休宁凤凰山少微文化园、恢复少微公墓祠及原附设的至德庙、续修《左台吴氏大宗谱》等,同时提议两千人以上的分支可推委员一名,万人以上的分支可推召集人一名。会议前后,善槐、晓乐宗亲和我为筹备各捐款五千。

    根据左台吴氏宗亲总会首次筹备会议建议,并获得黄山市有关领导、休宁县委县政府丶徽州文化促进会的大力支持,2014年冬,我邀善槐宗亲一起组织左台后裔各支代表首次齐赴祖地,参加少微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左台吴氏首次恳亲大会。此次会议,拜谒祖山祖墓、成立少微文化研究中心、与地方有关单位商讨少微文化园开发、探研左台吴氏文史、筹备建设左台吴氏总会、发放《左台吴氏世系迁徙考》一书等,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令人难忘。

    是年12月21日上午,左台吴氏首个研究与交流平台——少微文化交流中在休宁刚刚成功建立,即在黄山市、休宁县、歙县等有关单位及领导支持下及歙县政法委常务书记吴小明等当地宗亲配合下,组织与会的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首次团拜少微祖公墓、首次祖地集中寻根。

    记得那是21日上午11时,左台吴氏宗亲拜谒了休宁凤凰山的少微公墓址,这应是近六十年来头一次出现的盛事。天气晴好,大家的心情却多少有些沉重。因为左台吴氏始祖少微公之墓,现在皖南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院内,已不见墓型,草木丛生,土石乱陈,惟可见院内水泥路下山坡上数米唐砖。一起走入现场的著名徽学专家、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方利山先生,脸色凝重地对一旁的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休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立民说:“这有唐砖,此处墓葬为唐墓无疑!市县和有关部门应切实保护、尽量修复!”吴立民说:“肯定会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全力保护好这处文物。”在场的休宁县旅游局、林业局、招商局等与会单位领导纷纷表示将尽力支持相关工作。旋即,宗亲们在业经初步分析确定的少微公墓址前,一起深深三鞠躬……

    “经过左台吴氏在祖地冬至这次活动,少微祖公墓的复建已成定局,过去讲可不可能,现在可说是如何实施了!”走出凤凰山,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吴清健兴奋地说。

    刚吃过午饭,宗亲们即赴第二站来到休宁县状元馆。休宁是状元第一县,出过19个状元(其中吴氏4人),参观时,我强烈提出应把吴少微事迹列入该馆,“因为他是徽州科举第一人,开风气之先”。此议得到陪同的休宁县文化局程局长认可。第三站到了休宁县万安古镇的吴鲁衡罗盘博物馆。吴鲁衡罗盘第八代传人吴兆光,向大家介绍了其家庭的光荣历史和品牌打造的辉煌历程。第四站到了歙县的西溪南古镇。这是吴邦国一支左台“丰溪派”的发源地。吴立民曾任该镇书记,并着意借“水浒”、“金瓶梅”研究就成果打造“西门故里”(有研究者认为该小说背景地在此,其作者为吴氏外甥汪道坤,西门庆原型为徽商吴天行)。一行人中最年轻的宗亲、在合肥经商的30多岁的吴顺朝,即该镇人,他热心去找一位藏谱的长者,几经努力,终不遂,不过大家还是为之精神感动。修谱复祠、有志民族文化弘扬者,已是青黄难接、后继乏人,吴顺朝及贵州的吴德仙等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而此镇老房已不多,新房房基倒多是旧砖旧石。吴立民说,西溪南曾遭遇三次大劫难,一次是太平军放火,二次是红卫兵毁坏,三次是八十年代后百姓开始富起来纷纷拆旧建新。

    第五站到了黄山市屯溪区新安江畔的新安名人照壁。照壁上第二人即为端着酒杯、飘逸潇洒的吴少微。大家向先祖鞠躬致意,又倚靠先祖浮雕宝像合影留念。晚饭后,我在住址黄山市华山徽宴酒店召集了座谈会。与会宗亲谈祖源、辨世系、商联谊、探发展,气氛热烈。清健宗亲认为,组建祖地少微文化促进会已是当务之急,要重点依托此会来复建少微墓。《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主任仲奇宗亲等认为续谱的事几年前我就提过,应尽快组建《左台吴氏大宗谱》编纂机构并组织资金。湖南仁清宗亲、安徽德彰宗亲、江苏宗亲和业宗亲、贵州洪志宗亲等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来自蚌埠市的若峰宗亲现场挥毫留下了“厚德载物”四字。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22号正逢甲午冬至,又一个葭灰飘飞的时节,是国人追念先祖的日子。大家首先来到歙县昌溪古镇。昌溪吴氏有人认为是左台丰溪派,也有人认为是莲塘派。镇上叙伦堂祠挂有朱元璋题写的“世家第一”匾。该支还出了许多名人,其中有中共唯一的状元党员、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下一站到了歙县北岸。这里的吴氏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姓氏宗祠中是凤毛麟角。为迎接各地宗亲,《北岸吴氏族谱》主编吴铁君等破例打开了祠堂正门。吴清健、吴小明等均是北岸祠裔孙。吴铁君老人详解该祠特色,但时间短了些,因为必须赶到石潭吃午饭。一行人来到石潭已近中午一点。这是吴邦国的外祖祖居地。善槐宗亲即石潭人,这次他专买了一头猪请人杀了招待各地宗亲。午宴在叙伦堂祠大堂进行,墙上高悬少微公夫妇彩像。大家饭后在轰隆隆的鞭炮声中燃香祭拜,行礼如仪。礼毕又瞻仰了旁边的春晖堂祠,去对门山坡上拜谒了吴启、吴唯二公之墓。

    无论昌溪、北岸、石潭,三个古镇均挂出“热烈欢迎左台少微公吴氏后裔”大红横幅,气氛热烈,感人至深。茅台镇老吴公酒业公司董事长学强宗亲赞助“吴台”白酒十箱给此次活动,歙县长陔乡书记炳学、贵州德仙和小明宗亲一路拍照,并在网、群直播。我和善槐为会务提前三天到黄山市筹备,善槐会前专门编纂专著《中华左台吴氏迁徏世系考》并发会上三百本,吴象顾问病中为之作序,希冀“弘扬少微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表达“冬至宗亲之聚,谨托增魁宗亲为老朽燃香一柱,在休宁凤凰祖山之上,追念少微祖公”之心愿。小明宗亲为印制照片、打印通讯录等,在黄山市区相关店面已下班情况下专至歙县县城找熟人处理。徽州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许琦女士,也一路为大家导游、协调。

    我和众亲祖地拜祖墓、谒祖祠、游祖居,浸润于皖风徽韵之中,流连在飞檐石巷、白墙青瓦、碧水蓝天的新安旧地,体悟美丽的乡愁,百感交集,思潮澎湃,更坚定了寻根觅亲、敬宗报本之心。少微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和左台吴氏祖地首次活动结束后,拟每年举办一次研讨、交流活动,积极促进修好左台墓与左台谱,积极促进左台吴氏后裔寻根问祖、交流联谊、文史研究和共同发展,带动推动之成效即在不断体现。

    世居江南、自少微后裔黔国公吴復由庐州府合肥县移镇湖南常德府武陵县的左台支裔常德市花山吴氏,五修族谱发行,全谱分十三卷共十四册;仁清宗亲还对復公世系徙湘源流,进行了系统研究。“无棣吴氏”家族是“明清山东仕宦六大家族”之一,现观看向全球播放的《红顶清风》刘兰芳评书,一睹无棣吴氏大院风采,倍感自豪。左台启公名支两支后裔——合肥肥东六家畈敦伦堂和歙县石潭叙伦堂、春晖堂后人,在石潭古村同祭先祖;经过善槐宗素十多年的收集丶整理,石潭叙伦堂丶春晖堂老谱还于2015年清明在石潭发行;吴善槐的《左台吴氏少微公衍生五大流派简考》、《徽州左台吴氏早期的迁居地分布》等文章,乃当代少微文化研究开山之作;由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出品、吴善槐编著的《左台吴氏迁徙世系考》一书,还被歙县等档案馆、图书馆永久珍藏。此外,左台吴氏网站及相关QQ群、微信群也已建就,传播、交流效果尚佳。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及其红安等分会在吴志刚会长及吴福军、吴荣祥、吴铭、吴文华、吴小艾、吴有社、吴胡振宇、吴雷鸣、吴亚南、吴恒家、吴默辉、吴伟、吴胜清、吴先庚、吴万林、吴正平、吴春全、吴长清、吴三祥等宗亲辛勤努力之下,全面盘点湖北左台吴氏少微公支系、积极组织六月初六晒谱节、大力开展吴氏谱牒文化研究 、高度重视祖德传承、着力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扎实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多次组织各地瞻仰陡山吴氏先祖为后人遗下的历史瑰宝——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左台支祠湖北红安县八里镇陡山吴氏宗祠,拜祭先祖,重温博大精深的根亲文化,感受陡山吴氏对外地宗亲的热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敦亲睦族,功德无量,福报无垠。

    今年初,我得知红安宗祠情况后,建议在此地举办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年会。为推进湖北省、红安县文物保护、文化交流、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工作和服务祖国统一,鄂吴会5月就陡山吴氏宗祠的修复完善和年底在红安举办少微文化研究年会进行了讨论,并于8月在武昌召开了首次筹备会,后又在红安召开了两次筹备会,与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共襄盛举,合办“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安排参会宗亲到红色胜地参观游览吴氏宗祠并祭祖,弘扬泰伯精神,研讨少微文化,尤是展开少微文化论述、少微后裔支脉世系源流迁徙考辩、左台系祠谱文物史料整理分析、左台历代名人传考、少微文化传承发展探研等。征文投稿者有部分为左台系以外宗亲甚至外姓人士,殊堪欣慰。

    红安陡山吴氏为少微系荣公支系,巍然屹立鄂东山区的陡山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筑面积1128平米,由族人合资兴建,计耗银万余两,族中诸子捐田出力尚未计其内。1992年,经湖北省政府核定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有戏台“观乐楼”,正厅里供奉着历代祖先,建造祠堂所用的砖,都打上了“吴氏祠”的标签,正厅柱上刻有“百鼠葡萄图”,木窗刻有“祖德绵长”字样,后部影壁之上分别刻着“渔、樵、耕、读”四个大字,画栋雕梁,飞檐斗角,尽显徽韵,美不胜收,寄托着祖先的志趣与情怀。这个曾长期寂寥的庭院,无声地走过了数百年的光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赞叹。在日出日落、世代更替之中,祖先为什么留下了许多,而我们也失去了许多,立于祠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又将为、在为、能为我们的后代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呢? 

    而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的召开和《少微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算是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吧。

    我于近25年中,两续湖南湘乡新桥吴氏族谱,百感交集。

    本族1949年后首次修的1990谱”,我倡修、主编。时在志馆,寻得新桥民国、同治谱,于是串走乡村,组织班子,两载而成,但印时长辈为争控发未通知我校对,导致错讹繁多,章节遗漏且原稿丢失,几成废谱,令泪泗横流。

    而2009年3月20日,我友告之孔夫子网站有一套民国新桥谱出售,我即查实并购买,翻开第二卷末领谱人名单,发现红色印戳上标有“第二四号”字样,知此套为“宝南领”。家中何状,后人以致卖谱?我深觉体统不成。

    2011年秋,湘南族伯来晤长沙,称前我回乡倡议出个补正本,不如一鼓作气予续修。时90谱修后已廿载有余,应之,推之为主修位,我就主编位。不料不及半年,湘南族伯一病不起。而随之人员、进度、资料、资金诸周杂糅意外,于是主修、主编全压我肩,百忙之中苦不堪言。

    2012年季春,油菜花尽落时节,我赴休宁寻根半月,此乃迁湘三百余年吾族为修谱首返祖地。我找到了金竹、环溪(花桥、沂源)、凤凰山等重要祖居地,也走访了吴村、溪口、屯溪、歙县城、石潭、北岸、徽州区、安徽省图书馆、黄山学院图书馆、安徽省吴氏宗亲会筹委会及休宁县档案馆、史志办等处。花桥是徽州古村,景色迷人,但留在我心头的更是一份忧伤的美丽。图为村里虽居者多为吴氏,竟吴谱无存,也几无人能较完整说清环溪吴氏源流。幸经努力,通过汪树柏教授,我在屯溪找到了环溪一支系谱(后来我还找到活源、鸿源二支环溪旧谱),可资参考。祖地之行,将迁湘前世系厘清,掌握了祖源近支重要资料,为进一步寻找始迁祖兄弟、长子支系打下基础。

    今废寝忘食,终成斯谱,以告慰列祖列宗。如果说20余年前参与修谱的多为草根阶层宗亲,那此次主体是政文商界宗亲。这也是总结以前教训,提高采编队伍素质,刻意为之。文字整体水平是升高了,但人事关系处理并未变得轻松,编修过程中亦现诸多矛盾,乱麻缠心,米汤洗澡,不一而足,令我痛心疾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初兴,因此我在所编兴家十条中出现第三条经济意识,而现今是经济意识过强、守本抱德需加强了!当时我作此十条还是费了脑子的,兹录新谱,尚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此结合老族规,吸取精华之部分,为吾族传承祖德、发展吴文化之至宝。

    四载以还,本人同时作为左台吴氏面上联谊交流活动的始作俑者,虽苦心孤诣,倾力为之,而德难配位,力有不逮,加之人心不古,尚赖尚待众亲进一步聚力筹度,共同推进少微文化研究与弘扬这一宏大、光荣事业之蓬勃发展。

    我建议,少微文化、左台吴氏活动不论探研还是联谊,要以寻根觅亲、史料考证、文物保护与人物研究、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及相关研究、纪念活动为重点,余则也可对季子文化、吴芮文化、至德文化等延伸进行探研,从而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族群长足发展,着力造福邦家。

    去岁我与江西先辉宗亲,总结提出吴氏始祖泰伯公谦让、孝友、诚信、自强的“吴氏四维”,以之为吴氏后裔须坚守奉行之教义。少微文化、左台吴氏活动也要以德为先,以祖德为灵魂,尽量杜绝或有效减少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华而不实、正不压邪等严重背离祖训之情状,每个人都从厘清自己近十代二十代世系、复祠续谱等身边之事做起,切忌好大喜功、善小不为。

    对有争议世系源流等也可讨论,能形成共识更好(决非那种妥协或功利式的求同),暂时不能形成,先且搁置争议由各支自定(尽量保持旧谱原貌切勿擅改),有些也可寄望后人吧。例如统一少微公宝像可行,但有些世系、祖源问题都争了逾千年,一朝定论只可能导致更多争斗、反复,故在有文物佐证之前最多是统一提出原则性建议。中华吴氏大统谱误处确存,族内批评、纠错正当,但编修贡献是有的,伟勋、仲奇等宗亲还是有功的,望客观评价。群里也好,会上也好,讨论要语气尽量平和理性,尽量彰显让德,注意口德,不要因辩论伤及宗亲情感抑或动辄拂袖甩脸,不要因为观点之异而反目、分裂。

    族中修谱,要有一班怀才之士,而且要团结一心,制定规矩并按规矩行事,各司各尽其职。修谱主事者为年事已高之长者也好,为年轻俊彦也好,须积极组织、用心协调、敢于担当、不辞劳苦;财务人员须精心管理,及时全面制发相关表格,使人丁费、捐款等,一目了然,并适时公布以释疑解惑。言及成谱之关键,还是一“德”字,一方面必须要众力共襄,一方面因主事者亲力亲为、奔走呼号、心力交瘁,必须要充分授权、尊重、肯定,且对怀私奇重的害群之马必要时可坚决清除出去。当代修清谱已难,按传统言世系有错不如不修,但世风不正,总有支系群龙无首,或呼者孤掌难鸣,能成谱已属难得,至少采集了大量人丁资料以利后续。而编纂中的严谨,仍应重之。错、漏一名,误写一址,即为大过。学历低者,自当攻读提高,审慎落笔;出身科班者,更不可自傲轻心、草率而为。编纂之中,涉及个别宗亲要求易改之齿录内容,须召开族中长老会研究决定并签字认可。各支收集人丁资料后,交各支代表汇编,再专人统编,最好合同制责任承包,合同对各事项标准要求和处罚规定要细化。另校对要防止虽经专人上门,齿录、丝图等仍错讹繁多、附会丛生,其中旧谱古文部分,断句与繁简字转化需经多次反复修正。  

    当然,亲不敦,族不睦,德不修,并非全为个人或家族责任,但只有弘扬祖德、光大宗谊成为风尚,人人相效,方可持续治谱兴祠、旺族旺裔。而这种风尚之形成,根本上还要有中央政策和政府层面的实实在在的支持与鼓励。

     因“左”的泛滥,“文革”之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摧毁殆尽。当下,道德失范触目惊心,道德秩序亟需重建。国家应公开支持、推动修谱、建祠,包容各族祖坟的恢复、修缮,允许宗亲团体和姓氏文化团体办理相关手续,合理合法存在,以真正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促进海内外族谱对接 维系中华民族血缘文化纽带,服务文明复兴与进步。

    要让故乡成为我们人生美丽的起点和回得去的归宿,要让家教门风成为我们的打门锤和护身符,要让家谱宗谱成为我们信仰的《圣经》,要让祠堂成为我们心灵的安放地、社会建设和文明传播的大礼堂;要建立姓氏社会学,让姓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成为振兴华夏传统文化的强大推动力和正能量!同时在探研、传承之中,要发现、培育和礼遇一批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的大家。   

    记得在黄山市中心新安江边上的巨型徽州照壁上,记录了詹天佑、陶行知、胡雪岩、胡适、胡炳衡(胡锦涛的曾祖)等徽州先贤名士,少微祖公浮雕排在第二位。切望,少微祖公不仅活在浮雕上,活在史册,更活在我们每一位左台后裔的心中,活在每一个有中华文化映照之处所!    

    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落幕后两天,又是冬至了。冬至一过,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起来;三百万左台吴氏苗裔的心,想必也会一天天更舒展起来。我期待,随法治和技术的进步,姓氏文化大平台的建设与扩充将不是梦,电子谱、基因谱将发展起来,宗亲团体将壮大起来,谱牒编修及祠堂、祖墓恢复、保护、修缮将成常态!传承千载的以崇文、孝友、廉洁、进取为内核的少微文化,光昭日月,万世景仰!吾左台显族,不遗余力,光大宗谊,弘扬至德,将少微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昌达复兴可期,进而为促进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现代重构,为中华民族与文明的伟大复兴、再度辉煌,为襄助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融入世界,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显著的贡献!

“天时人事日相摧,冬至阳光春又来”。一切,尚待我等诚心实干来达成!

                                           2015.12.30于长沙

 

       作者简介:吴增魁,男,字砾星,号壮程,左台吴氏金竺派环溪支新桥族增字辈裔,1967年生于湖南湘乡,硕士,高级职称,现任中央某报驻省记者站站长。泰伯论坛、湖南吴文化交流协会(湖南吴氏宗亲总会)、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左台吴氏宗亲总会)、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主要发起人。

[查看详情]
少微后裔復公世系徙湘源流
日期:2015-10-13   点击:1194   作者:吴仁清
 少微后裔復公世系徙湘源流
黔国公吴復
      探本溯源,寻根认祖,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无论始迁祖何人,始迁地何处,寻根溯源,都是黄帝子孙,泰伯、仲雍后裔。
      63世祖吴少微,以经术雄迈高雅,荣登武则天长安六年(公元684年)进士,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公重视族谱,主编《吴氏正宗谱》传后;64世祖吴巩,迁安徽合肥,登唐开元进士,官至中书舍人;81世祖吴康,迁居肥东八斗大吴村;82世祖吴伯七,追封句吴子;83世祖吴虎(省三),赠昭勇将军指挥使,追封保信伯;84世祖吴海(万一),赠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追封安陆侯;85世祖吴復,故里安徽合肥。元末集众保乡里,归明太祖于濠,累建战功,封安陆侯。洪武五年(1372年)从邓愈平九溪、柿溪、辰州诸蛮。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帅师征云南,克普定、普安,与顾成留镇普定。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普定卫,吴復任总兵官。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金疮发,初五日薨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
      黔国公吴復,是湖南省澧州唐桥、常德花山、临澧吴家厂、张家界永定朱家溶四支吴氏,以及贵州省安顺市和安徽省肥东八斗吴氏的共同始祖。据明臣翰林学士刘三吾奉诏撰《安陆侯黔国威毅吴公神道碑铭》记载:“公生至顺辛未年冬月二十九日,薨之年春秋五十有三。室采氏从封安陆侯夫人。男六人,长曰杰,试骁骑右卫指挥使袭封安陆侯。次曰佑、曰仪、曰伟、曰伦、曰重喜。女六人,长为齐王妃,次纳赘谭信,次适昌乐侯子智,次适前军都督子谨,余尚幼。公在普定买妾杨氏,年甫十七。当公殓时,恸哭。已,即沐浴更衣,自经以死。事闻,上歎異久之,锡封贞烈淑人,从公葬墓下,仍旌異其门云。”
      復公长年征战在外,还另有家眷。从皖湘黔等地续修支谱的情况来看,已发现有记载的儿子有十六个,其中有准确记载的八个。现分述如下:
一、澧州唐桥吴氏与安徽省肥东县八斗镇吴氏:
      据《明实录》与澧州涔澧《吴氏族谱》记载,復长子吴杰,承袭复公之安陆侯爵位。洪武四年(1371)随曹国公(其部分后裔现居住澧西石塘堰)领兵设立九溪卫,把守苗蛮,受职千总。洪武、建文年间,累出山、陕、河南、北平、长沙、湖广诸地,练兵从征,守茶陵、岷州、太原,征广西龙州,战河北定州,马不停蹄,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公先因事获罪,谪南宁卫指挥使。后与燕兵战败,削除爵位贬为宁夏守陴。永乐元年,子璟乞嗣,不许。永乐二年(1404)奉命同曹国公镇九溪卫蛮,袭千户总兵。正统年间子璟再三乞嗣,皆不许。弘治六年(1494)璟孙铎援诏乞嗣,亦不许。弘治十八年(1505),璟孙铎援诏再乞嗣,方録復子孙世职千户。从此自铎始,子孙世袭千户,任职九溪卫新安衙署等处,屯驻九溪卫澧州左所(现垱市唐桥寺、唐桥岗一带),部分子孙便落籍湘北澧州(今湖南澧县),部分子孙仍居安徽省肥东县祖地。
      落籍澧州唐桥吴氏自杰公第七代始,居九溪卫澧州左所,籍唐桥寺左唐桥保段公堰得镇坊土地,长房吴大田世袭千户,所管三百户;胞弟吴大义所管三百户;胞弟吴大云敕封武略将军;胞弟吴大界以及族弟大图、大国、大园、大固、大运、大学、大有、大美等先后房支,固结唐桥,尤安祖地,于斯递传。雍正十年,杰公第九世长孙吴从周归流停袭(归流澧州,停世袭千户)。自此,子孙有的世代留居唐桥寺,有的分别迁往澧县洞市木溪峪、甘溪战鼓岭、津市保河堤、石门二都坪、湖北鹤峰、公安、江陵等地,或征战,或从政,或务农,或执教,或行医,或经商,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自復、杰父子之后,传承璟、□、铎、□、□、大(从此辈起统一派序)、世、从、邦、明、应、士、宗、作、祖、传、学、正、自、仁、孝、亲、睦、发……二十余代,历时六百余年,繁荣昌盛。已传至復公26世(泰110世)。
二·、常德花山《吴氏族谱》载:
      吴復  字伯起,(  )武陵,明朝开国功臣,封安陆侯,食禄三千五百石。赠黔国公,谥威襄(应是威毅),遂居湖南常德府武陵县花山进溪村(现南坪乡金家坪村九组)。公洪武十六年癸亥十月卒于贵州,以其时镇守贵州也。妣宋氏  谥贞烈,封淑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文。继妣王氏  谥贞烈,封淑人。生殁葬失考。续妣庄氏  谥贞烈,封淑人。生殁葬失考。四妣杨氏  谥贞烈,封淑人。生殁葬失考。
      復子吴文,明朝武节将军。祖随高帝至白沟河,被敌追急,祖负帝渡江,帝脱难,即以龙袍玉带赐焉。复征进,斩获无算,生擒逆首元火赤官。洪武三十年二月,钦取赴京,赏加常卫世职。本年十二月,为蛮兵作乱,奉旨征讨,被刀镖伤左胁身故。祖妣施氏即以龙袍玉带殉葬。择葬本城东关外长乐村蔡家山,巽乾尊辰戌向。前后俱有高冈堰塘,左右俱有小沟。相传为吴家冈、吴家堰。又墳旁有一坑,因昔日殉葬有龙袍玉带,常起窖火。,传闻于王,王令校尉统兵挖之。九世祖辅公现掌常卫印,闻信甚骇,遂率族党数百人赴京奏闻,谓龙袍玉带系先皇恩赐,何可私自开挖。王谢以不知事,遂寢至今,呼为淘金坑云。祖遗像两耳有玉环穿金,龙袍玉带,旁列两将,身穿铁甲,各持弓矢。遗像朽坏,尚未复修。妣施氏  太淑人,生殁失考。葬本城东关外长乐村蔡家山,巽乾兼辰戌向,与考合冢。其左右前后之像俱同。生子一:斌。
      吴文后裔现主要居住在湖南常德武陵花山、南县、安乡、桃源木塘乡、石门壶瓶山等地。已传至復公27世(泰111世)
三、临澧县吴家厂《吴氏族谱》载:
      復公,明朝勅封安陆侯,追封黔国公,奉圣旨,二赐铁券。蟒袍、玉带、宝剑、旗帜,俱存古溹口吴士珩家,每年夏出晒。生没缺,葬黔地,楚妣附焉,有玉碑、墓志、祀田。妣彭  生殁缺,葬桃源,有玉碑、墓志、祀田。生子一:旺 。继妣楚  生殁缺,附葬夫茔。
      復子吴旺,洪武时袭职九溪卫都指挥,后升骠骑将军者也。生殁缺,葬新安后梁凤冈,华表神道废,卧茔前碑存。妣高  生殁缺,殁赠淑人。生子一:麟。继妣曹  生殁缺,葬官儿墳,华表神道废,卧碑存,殁赠淑人。三妣左  生殁缺,葬官儿愤,华表神道废,卧碑存,殁赠淑人。
     吴旺后裔现主要居住在湖南临澧县吴家厂、石门县雁池乡、澧县张公庙镇等地。已传至復公27世(泰111世)
四、张家界永定区朱家溶《吴氏族谱》载:
     復子元公,生皖凤阳府宁怀县(今临淮关),随父平诸峒蛮,镇守永定,为永定吴氏发祥始祖。永定县志载:吴元,凤阳府(今为凤阳县)人,明初官永定卫。配永定人唐氏。子二:庆、庭。现主要居住在湖南张家界永定区北镇乡。
五、贵州省安顺市《吴氏族谱》载:
      復公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金疮发,初五日薨于普定,后其幼子迪公、尊公、思贤公落籍普定(今贵州省安顺市)。现后裔居贵州安顺市轿子山镇、西秀区宁谷镇和六盘水市盘县柏果镇等地。
     思迪  復子。少时随父从征云南,随军驻普定(安顺),父逝时年少,与母丁氏及二弟留驻屯军屯田,葬欢喜岭祈雨山。配阮氏。子三:大用、大才、大本。传至94 世子荣、子发,为贵州安顺市轿子山镇大山支始迁祖。
     思尊  復子。幼随家征南驻安顺,为黔中吴氏牟家井支始迁祖。父逝时年幼,后任晴隆(安南)指挥使。回葬欢喜岭祈雨山。子二:启、敬(线谱为敬、启)。其后裔现集中居住在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羊昌坝和六盘水市盘县柏果镇等地。
     思圣  復子。后裔不详。
     思贤  復子。征南时尚幼,父逝后随母和二兄居安顺,葬欢喜岭祈雨山。配沈氏。子三:大荣、吉辅、贡辅。
     刘三吾为復公所撰碑文有六子,除长子杰公外,还有佑、仪、伟、伦、重喜五子,在三省六地的族谱中,都未记载,可能就在上述八子除杰公外的七子中,但我们没有资料能证明谁是谁。张家界谱中记载的除长子元公外,也还有亨、利、贞三子未在常德、石门、澧县发现其后裔。他们的后裔在哪儿?让后世子孙去发现补充吧。
     为清楚了解復公后裔从皖徙湘的源流,特附少微——吴復世系瓜藤图(63-86 世)于后,供查阅。


 
[查看详情]
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12月召开
日期:2015-10-11   点击:463   作者:秘书处
 
 
     寒露即至的鄂东大地,秋雨绵绵。而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红安县陡山吴氏大宗祠内,却热气腾腾。10月6日下午,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的第二次筹备会议,在这里成功召开。
     少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增魁、湖北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志刚和顾问吴军、红安吴氏宗亲会会长吴胡振宇、陡山吴氏大宗祠管理所所长吴胜清及天门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新祥、红安吴氏各分会负责人共20多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吴志刚会长主持。经充分讨论,决定大会名称正式确定为“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
     会议完善、充实了筹委会班子:
     吴增魁、吴志刚任大会筹委会主任,吴立民(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台吴氏祖地休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清健(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吴胡振宇(常务)、吴胜清(常务)、吴正平(红安县副县级干部)等为副主任,吴晓乐、吴小明(首届少微文化研究及黄山祖地恳亲大会秘书长)、吴福和、吴华、吴礼忠、吴荫祖、吴征、吴笑梅、吴秉县、吴德华、吴仁清、吴宝兴、吴根德、吴顺朝、吴明成、吴良恕和红安会各副会长等为委员,吴胜清为现场总指挥,吴正平、吴长清(红安吴氏宗亲会秘书长)为现场副总指挥。
     聘请吴象(少微文化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原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研室副主任)、吴昌期(少微文化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原安徽省副省长)、吴晓恒(第四军医大学原少将校长)为荣誉顾问,吴善槐(著名左台吴氏研究学者,少微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伍兵(少微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吴荣华(少微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湖南省吴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吴瑞贤(少微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吴德章(少微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亚南、吴军等为顾问。
     会议确认基本按第一次筹备会设计的议程进行,12月8日报到,19日上午开幕,晚上研讨,19日下午及20日上午参观。并明确了各个环节发言人选、各组负责人。
     会前刊印的《少微文化研究文集》,由吴善槐、吴志刚、吴增魁任顾问,吴军任主编。欢迎海内外吴氏宗亲投稿,12月5日前截稿。征文主题范围:左台始祖少微公尚文重义、为官清廉为内涵的少微文化论述,少微后裔支脉源流考辩,左台系祠谱文物史料整理分析和历代名人传、考,以及少微文化传承、发展探研等。要求应征者提供电子版的研究文稿和作者简介。主编手机:18086668107。手机号即其微信号。
     会中,将参观游览红色圣地七里坪、李先念纪念馆等处以及“鄂东第一祠”陡山吴氏宗祠并祭祖。
     会议欢迎海内外吴氏宗亲参加,报名至12月5日前截止。联系吴胡振宇、吴胜清,手机分别为:13409716181、15171689883。手机号即其微信号,另吴胜清QQ:2908132606。
     吴增魁主任在总结讲话中,首先衷心感谢鄂吴会的组织与支持,并强调弘扬祖德、传承少微文化是左台吴氏的光荣使命。自去年在祖地成立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并举行首届研讨、恳亲活动以来,开始凝聚200多万左台后裔敬祖归宗,甚至有外支的宗亲和外姓的学者也反应强烈,积极参与。第二届要精心筹备,更上层楼,让少微文化成为华夏吴氏一处精神高地,光耀至德天宇。
     湘吴会代秘书长吴晓华列席了会议。会前,湘吴会会长吴荣华一行在武汉还与鄂吴会会长吴志刚、顾问吴军等进行了交流。(华夏吴氏第二届少微文化研究暨红安恳亲大会筹委会)

 

 

 

 
 

(责任编辑:秘书处)
 
 
[查看详情]
左台一脉、吴氏瑰宝
日期:2015-04-20   点击:463   作者:吴乐一
 精心管护吴氏瑰宝祖祠  着力弘扬泰伯至德文化

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吴军

 

 

本站讯:(湖北 吴军)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四月18日上午,应红安八里陡山吴氏祠堂文物管理所所长吴胜清宗亲邀请,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吴志刚会长、吴新国副会长、吴华溪副会长、吴召彪副会长、吴军秘书长和天门吴文化研究会吴新祥会长、吴大升副会长、吴建明副会长等一行八人来到红安八里陡山古村,瞻仰了陡山吴氏先祖为后人遗下的历史瑰宝—八里陡山吴氏宗祠,重温了博大精深的泰伯至德文化,感受了红安陡山吴氏宗亲们对远道而来的宗亲展现出的热情好客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红安陡山吴氏为少微系荣公支系,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荣公裔吴姓族人合资兴建,计耗银万余两,族中诸子捐田出力还未在其内。建筑面积1128平米。1992年,经省政府核定,为第三批“湖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祠堂前厅,湖北吴氏文化研究会向陡山吴氏宗祠捐赠了‘宗传万代、族旺千秋’的牌匾一块和500元功德善款,在吴胜清所长和一位83岁高龄的老族长引领下,到祠堂正厅拜祭了陡山吴氏先祖,然后大家展开了瞻仰之旅。

 

远远望去,陡山吴氏祠堂较其他青砖瓦房高了不少,在一片绿树的掩映中,仿佛是一位与世无争的隐者,居然在那里一隐便是几百年。最引人瞩目的是吴氏祠堂标志性建筑——“观乐楼”,也就是俗称的戏台子。台上雕栏画栋极尽手工之能事,是整个建筑群色彩最丰富,工艺最繁琐的地方。站在庭院里,我们似乎还可以听见当年的鼓乐之声。几百年时光流逝,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与赞叹。

 

“观乐楼”两侧柱子上的狮子舞秀球雕刻极为精良;正墙上画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带子上朝的故事,充分体现出吴氏一族对后人的最大期待,那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正当面的栏杆之下,是武汉三镇的全景木刻,足足有7、8米之长。其上黄鹤楼和汉江清晰可辨,对反应古汉口当时的人文经济面貌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便是吴氏祠堂的“清明上河图”。最让我感到惊讶和费解的是,“观乐楼”的藻井之上的壁画里,居然出现了一个穿着一身礼服的高鼻子外国人的形象。木刻里还有《西厢记》张生翻墙与崔莺莺相会的这段故事。画面上的张生笑容满面,憨态可掬。吴氏祠堂精美的木雕作品随处可见,甚至连农家常见的家禽家畜都是雕刻的素材,也许这些才真正体现出农家的趣味吧。

 

祠堂正厅里仍供奉着吴氏一族的历代祖先,它依然在发挥着传承泰伯至德文化、促进后辈敬宗睦族的应有功效,正厅柱子上刻的是“百鼠葡萄图”,据说上面不多不少正好刻了一百只老鼠,谁要是把一百只老鼠都找出来了就可以高中状元。在吴氏祠堂的一处影壁之上,分别刻着“渔、樵、耕、读”四个大字,像“渔、樵、耕、读”这样的内容还在祠堂的其他地方反复出现,这或许便是吴氏祖先的理想与志趣所在。古色古香的木窗户,上面刻的是“祖德绵长”四字。据说文革的时候吴氏族人们将这里的门窗都拆下来藏在草堆里才得以保全。寂静的庭院,无声地走过几百年的时间,在时间无涯的长河里,我们失去了很多,而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在观瞻中,我们发展,建造祠堂所用的砖,居然都打上了“吴氏祠”的标签,当年建造此祠堂的用心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当年,吴家的祖先走出家门,通过在武汉的发展才创下昔日的辉煌,我们放眼望去,在历史的庭院之外,依旧是无比辽阔的,无边无际的天空,相信在民族复兴、中华腾飞的今天,陡山吴氏家族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查看详情]
少微公墓志铭
日期:2015-01-26   点击:409   作者:未知
  侍御史少微公卒。其孤巩,谱公宦历出处大概讳以赋之岁月,属为墓铭。倚不才,素与公莫逆之交,不得不以详公行为辞。公讳少微,字道充,世家歙。其先太伯仲雍让国,乃奔荆蛮,今之苏州即其地也,自号句吴。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四世孙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传至寿梦,始大称王。又四世夫差,为越所灭。太子友一讳鸿,避难逃于歙,卒葬婺东八十里,子孙因而居之于歙。九世至申公,有高节,事楚谪鄱阳,齐人说申入齐,申不从,寻迁余干令。申子芮,性孝义,绰有父风,秦末为鄱阳令,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鄱君。尝天下之乱,芮以梅鋗为将军,率兵从汉高祖伐秦入关,暨天下定。推封为衡山王,十二年转封为长沙王,葬婺之矶笼石。长子臣袭王爵,传四世曰著者,乃止。次子浅,封项侯,传四世曰千秋,亦国除,子孙复居歙。簪缨奕世,传至公,凡二十六世矣。公之曾祖文蔚,祖良,父义方。公少颖悟,百篇过目不忘,第总章戊辰进士,为晋阳尉。时李绩薛仁贵击高丽,公尝献策大破之。公与武公富嘉谟,同僚友善,时人称其文曰吴富体。并州长史张仁亶,待公以殊礼,坐必同杨。吏部侍郎韦嗣立,荐公为左台监察御史,文学齐着,名于北京,词章各成卷簿。开元庚辰,公卧病,闻嘉谟死,恸哭赋诗,寻亦卒,享年八十有五。娶黄墩程氏,登源汪氏,皆贵族。生子巩,为中书舍人,孙泉,曾孙三人,曰曰珤曰瑀。共奉公柩,葬休之凤凰山。
  铭曰:渊博学问,豸角高冠,官列显位,振肃台纲,威声凛凛,烈日严霜,惠及黎庶,霭如春阳,宜尔子孙,瓜瓞绵长。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冬十二月 太原主簿魏郡谷倚书

[查看详情]
吴巢氏归宗日记
日期:2015-01-24   点击:482   作者:夜行虎
吴巢氏归宗日记
舒城吴巢氏是肥东六家畈吴氏明代大将吴祯之后,六百多年前为避难而迁舒城改吴巢氏,六百多年后的吴巢氏后人,终于找到老谱,完成了归宗的愿望,以下是他们的归宗日记!
 
晕呵,几百年了,我们家族竟是“吴巢氏”
2006-04-11
 
不过昨天听善荣叔说,从家谱上看,我们家族称为“吴巢氏”,似乎与“巢氏”无关,我糊涂了。有空一定到舒城去搞清楚!!!
 
 
寻根之旅        (2006-05-06)
昨天下午,善荣叔、善广叔、良山哥、我和靖儿一行五人从上派坐上去舒城的长途客车,行使约五十分钟,到达舒城县城车站,下车后前行约十多分钟,到凤凰车站,搭上去河棚的客车,一路颠簸,约一小时后到达河棚大街。
  辗转来到了善和叔所住的巢塝村,聊了一些不相干的事,就晚了,遂回到河棚大街。
  晚上,住在善金叔家,了解了一些关于我们家族的事情,但都不是很具体。也和善和叔商量了今天的行程安排。
  早上起得比较早。六时,善和叔到来,我们一起去巢院村(即石岚冲),路途较远,一路风景如画,大家都比较激动。一路也遇到了不少叔、兄、侄辈的宗亲,都非常地热情。尤其是这次负责编修家谱的良生哥,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家谱的情况。还遇到了与我们同一支的良元哥,热情地陪我们走到了河棚中学,并给了靖儿一个红包。
  十时许,我们回到了河棚。去车站搭车返上派,约一时到达良山哥家。第一场酒战开始,2斤白酒很快就见底了,因大家都想看看家谱,也就暂停了酒战。
  三时许,焚香膜拜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七十年前四修的“吴巢氏家谱”,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研究。
  六时,酒战再次开始。因准备晚上回肥,所以我们喝得都比较快,没到八点2瓶又见底了。匆忙中,带着靖儿背着家谱回到了合肥
 
 
 
吴巢氏宗谱(一至五世)
(2006-07-06)
 
好久未来了,也没什么事。
不过昨天听善荣叔说,从家谱上看,我们家族称为“吴巢氏”,似乎与“巢氏”无关,我糊涂了。有空一定到舒城去搞清楚!!!
一世:祯公(迁舒始祖;字国盛;妻陈氏、欧氏;子3朝二、朝愷、朝怀;生卒失考)
 二世:朝二(祯公长子;字定邦;妻杨氏;子1恒公;生卒失考)
    朝愷(祯公次子;字安邦;妻湛氏;子1恒江;生卒失考)
    朝怀(祯公三子;字经邦;妻谢氏;子1恒操;生卒失考)
 三世:恒公(朝二之子;字有常;妻张氏;子1世泰;生卒失考)
    恒江(朝愷之子;字有源;妻汪氏;子1世春;生卒失考)
    恒操(朝怀之子;字有朋;妻祝氏;子2世奏、世用殇;女1适李;生卒失考)
 四世:世泰(恒公之子;字顺存;妻林氏;子1宗元;生卒失考)
    世春(恒江之子;字顺时;妻邵氏;子1宗叠;生卒失考)
    世奏(恒操长子;字顺天;妻章氏;子3宗绪、宗范、宗振;生卒失考)
 五世:宗元(世泰之子;字秋纪;妻周氏;子1兴旺;生卒失考)
    宗叠(世春之子;字秩伦;妻徐氏;子1曰忠;生卒失考)
    宗绪(世奏长子;字秩纲;妻李氏;子1兴瞬;女1适杨春眩;生卒失考)
    宗范(世奏次子;字观过;不详;生卒失考;止)
    宗振(世奏三子;不详;生卒失考;止)
 
 
 
 
电话寻根-终于找到老祖宗
2006-08-18 18
  与吴统玉电话接通后,通过双方的叙谈,确信我们确实是吴祯的后代,在他家的谱上写着吴忠的后三个弟兄“庶出”,与我家谱中“三子迁舒”相吻合,同时他也把六家畈吴姓统谱编篡人吴德章(肥东县政府)的电话给了我。
  终于找到老祖宗咯。
  离散600多年,祖先曾多次寻找未果,这次终于联系上了。接下来就该做一些事了。与两个叔叔(善广、善荣)也分别进行了联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查看详情]
共5 页 页次:2/5 页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转到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