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理论奠基人
日期:2014-10-24   点击:1040
        吴承禧(1909—1958)安徽歙县人,吴景超弟。193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商学院银行系。曾先后在北京、南京任社会调查研究所研究生、研究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著有《中国的银行》。论文有《日本投降后的上海经济》、《略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中国银行业的回顾与前瞻》、《通货膨胀下的中国银行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厦门的华侨汇款与金融组织》《人民币怎样在农业流转》。 
      解放后吴当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学术月刊》常务编委、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筹委会委员、上海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高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学院教务长。
    1957年对国际丶国内经济问题吴承禧提出许多中恳的意见如:
 “谈谈关于资产阶级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问题”;
 “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全面性严重的危机为何姗姗来迟?其原因何在?问”
  “今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向”。
    其后吴承禧被批判上纲为“大肆散布崇美反苏的毒素”,“一篇崇美反苏的演讲”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含寃去世。 
 
  
[查看详情]
吴景超---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
日期:2014-10-24   点击:527

      吴景超(1901—1968) 中国社会学家。生于安徽徽州(歙县)。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开展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1947年返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2年后长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他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劫后灾黎》(1947)等。
      吴景超(1901—1968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安徽徽州歙县人。主要从事
都市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
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社会学原理及都市社会学。
1928年组织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组织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历任理事、副理事。
193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1946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
194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井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
1952年在中央财经学院任教。
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57年以鼓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丶企图“复辟资产阶级社会学”丶提倡大学教授聘任制等罪名,吴景超被打成右派和“章罗联盟的谋士”。
吴景超因肝癌去世,终年67岁。死后火化,骨灰由一位堂弟携返故乡歙县安葬,一代知名学者,在绝望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1980年10月17日才获平反,他的学术著作至今没有重新出版。 

[查看详情]
吴承仕---现代革命阵营的战士,未代科考场上的状元
日期:2014-10-23   点击:605
        吴承仕(1884一1939),字絸斋,又作检斋,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清末举人,1905年最后一次科考状元(因攺),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任教。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多年。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重要的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1924年)。该书将汉至唐间近百家音切分别辑录整理出来,然后参较典籍原文进行辨证,最后成书25卷,序录1卷,后缩简为7卷出版,名为《经籍旧音辨证》。这是一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更是一部经学研究的工具书。该书总结了先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中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在音韵、训诂研究上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作用。章太炎为之作序,钱玄同为之题签,黄侃通读之并为之作《笺识》。大家都对该书极为赞誉。另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国学院国学系丛书之一,1933年)、《说文略说笺识》(未刊)等。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他以自己“小学”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广采浩繁典籍资料作参证,深刻探求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特点与规律。著名的代表作为《三礼名物》(中国大学讲义)。《三礼名物略例》(《国学论衡》1933年第2卷)是其研究三礼名物的纲领。他承徽州学派江永、戴震等经学及小学大师的治学方法和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尤其是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研究,在资料的搜集、研究的规模、学术见解等诸多方面,“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此外,他还著有《经学通论》(中国大学讲义,1925年)、《淮南旧注校理》(木刻本)、《六书条例》(中国大学讲义)、《尚书三考》(抄本)、《国故概要》(北京师范大学讲义)、《小学要略》(中国大学讲义)、《男女阴释名》(《华国月刊》1924年第2卷第2期)、《尚书今古文说》(《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释这》(《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3期)、《说祧》(《华国月刊》1926年第3卷第3期)、《公羊徐疏考》(《北师大国学丛刊》1927年第1期)、《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2卷第2期)、《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史》1934年第1卷第2期)、《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盍旦》1935年第1卷第2期)、《说文讲疏》(《制言》1936年第18、20、21期)、《释车》(《国学论衡》1936年第7卷)及《丧服变除表》《丧服要略》《文言与白话间的量和质》《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论语老彭考》《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专著和论文。

教子成材
吴承仕曾为父亲住宅的大街门上写过一副对联:“人在白日青天下,家住方壶椿树间。”红漆油底,黑漆描字,十分漂亮。一年正月初一吴先生率[1] 子吴鸿迈去给父亲拜年。吃午饭时老祖父问几位孙辈:“街门上的对联,你们看见了吗?谁能讲得来,给我讲讲看。”吴鸿迈的叔伯大哥抢先发言:“现在全国都摘下了五色旗,换上了青天白日旗。”讲了这副对联的上句,如何贴切现实。另一位哥哥因为和祖父住在一起,马上接着说:“咱家住在永光中街,它的南邻是椿树胡同,北邻是方壶斋,所以下句对联更妙,指出了咱家的地址。”吴鸿迈当时是师大数学系预科班的学生,在一旁一言末发。吴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讲话?”鸿迈说:“话都被哥哥们说完了,我没有可讲的了。”吴先生说:“你不会把‘方壶’和‘椿树’的出典讲一讲吗?”因鸿迈不知这两个典故一下子楞住了。吴先生想说他几句,又考虑到来给父亲拜年不要给老人扫兴,正巧菜已上桌,被老人用话岔开了。
过了几天,吴先生把儿子叫到跟前,还是要他解答“方壶”和“椿树”。因为鸿迈事先查过了书,马上作了回答:“‘方壶’二字的意思是海上三山神仙所居,中有一山,名为方壶,东方朔成仙后就住在方壶山上……。‘椿树’二字的意思是在‘大椿’二字,庄子上讲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爸爸把‘方壶’和‘椿树’联系起来,有祝爷爷长寿的意思。”鸿迈讲完很得意,以为父亲要夸奖自己儿句,没想到吴先生却说:“逼着你问一问,你就去翻翻书敷衍敷衍,不挨说,就不知道自觉去读书,你已经做大学生了,还丝毫没有‘一心向学’的意思,这样下去怎么行啊!”从此鸿迈牢记父亲的教训,刻苦攻读,不但数学成绩优异,而且文史知识丰富,还善昆曲,会书法,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师大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成为数学系卓有成就的教授之一。
 
[查看详情]
吴信中---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九名状元
日期:2014-10-22   点击:606
        吴信中(1772—1827),字阅甫,号蔼人,安徽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吴云之子。
       嘉庆十三年三月,参加“戊辰科”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最后一级考试——
殿试保和殿开考,吴信中一举夺魁,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九名状元。十五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二十一年出任广东乡试主考。二十三年大考詹翰时列为一等,升左庶子。次年出任湖北乡试主考。乡试结束回京,即升四品侍读学士。道光二年壬午(1822),石韫玉邀潘世恩、吴廷琛、侍养在籍的吴信中会饮鹤寿山房。黄丕烈闻之,以四人皆先后状元及第,而同会一堂,诚乡梓盛事,乃汇刻《四元倡和诗》一卷。后潘世恩又倩人绘成《芳园宴集图》。著有《玉树楼稿》。
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四《人物》十一:“吴信中,字阅甫,云子。嘉庆戊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典河南、广东、湖北乡试。大考一等,擢庶子,入直南书房,迁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时父云由河南彰德府移疾归,久之,信中亦请养。卒年五十六。”
  
[查看详情]
共10 页 页次:6/10 页首页上一页56789下一页尾页 转到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